?ACS Nano:協(xié)同Ag納米粒子和限制在氮化碳上的Co-Ag雙金屬原子位點實現(xiàn)高效CO2還原 2023年10月4日 上午12:44 ? 頭條, 百家, 頂刊 ? 閱讀 18 工業(yè)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日益增加,造成了嚴重的環(huán)境問題和能源危機。光催化CO2還原技術尤其具有吸引力,它利用陽光作為可持續(xù)能源,利用豐富的水分子作為蛋白質來源,模擬自然光合作用過程,被認為是一種環(huán)保和可持續(xù)的方式。在各種產物(如CO,CH4和CH3OH,乙醇)中,CO2→CO的雙電子還原過程是目前最實用的方法,因為它可以很容易地集成到成熟的費托合成中來生產合成氣。 有效地將CO2還原為CO的理想的光催化劑有望滿足所有的標準,包括強的陽光吸收能力,高的CO2吸附效率,令人滿意的電荷分離效率,以及出色的CO選擇性。然而,很少有具有電子供體的傳統(tǒng)半導體能夠滿足上述所有要求。因此,為了優(yōu)化光催化CO2還原的活性和選擇性,各種助催化劑如金屬被開發(fā)出來。 基于此,南京師范大學劉亞子、東南大學許妍和南京林業(yè)大學陳祖鵬(共同通訊)等人報道了在P摻雜的氮化碳(Co1Ag(1+n)-PCN)上構建具有相鄰原子Co-Ag雙金屬位點的協(xié)同Ag納米粒子催化劑,用于光催化CO2還原。 本文在沒有外加電子供體的CH3CN/H2O(體積比為6/4)體系中,對制備的催化劑進行了光催化CO2還原性能測試。測試結果表明,Ag1-CN在4小時內的CO和CH4產生速率分別為17.50和6.28 μmol gcat-1,CO選擇性達到41.1%。而對于Co1Ag1-PCN,其CO生成率和選擇性分別提高至21.50 μmol gcat-1和61.8%,表明引入CO-N6-P SA(單原子)位點形成雙金屬SA位點可以選擇性地促進CO生成。 此外,Co1Ag(1+n)-PCN的性能得到了提高,CO生成率達到46.82 μmol gcat-1,CO選擇性達到70.1%,分別是Co1Ag1-PCN和Ag1-CN的2.18倍和2.68倍。在Co1Ag(1+n)-PCN中,Ag-NPs與Ag-N2C2和CO-N6-P SA位點耦合后CO的生成速率和選擇性顯著提高。相比之下,在沒有CO2或照明的情況下,在Co1Ag(1+n)-PCN上沒有觀察到可檢測到的CO或CH4。在不使用催化劑的情況下,產生的微量CO也可以忽略不計,這也驗證了光源是必要的,還原產物主要來源于CO2轉化。 在本文中,研究人員首先通過溶劑熱方法,在P摻雜的氮化碳基體(Co1Ag(1+n)-PCN)上負載雙金屬Co-Ag SAs和Ag NP,以實現(xiàn)在沒有額外電子供體的情況下,在水中從CO2到CO的高效光催化轉化。Ag形態(tài)依賴于Ag1-CN上引入Co-N6-P SA活性位點的方式。在獲得的Co1Ag(1+n)-PCN中,N和P原子被錨定在Co SA位點上形成不對稱的Co-N6-P鍵,從而使反應性Co基物質最大化暴露,而Ag則同時表現(xiàn)為Ag-N2C2 SA位點和Ag NP。 本文的測試結果證明,合成的Co1Ag(1+n)-PCN具有高CO選擇性和較高的CO活性以及優(yōu)異的CO2還原穩(wěn)定性。本文的基礎表征和研究結果表明,Co SA位點、Ag NPs和SA的電子金屬-載體相互作用(EMSIs)促進了CO2*和COOH*中間體的生成,從而加速了CO和CH4的生成,并促進了光激發(fā)電子的富集和轉移。雙金屬Co-Ag SA位點充當了快速電子轉移通道,而Ag NP則充當了CO2還原的電子受體。Ag納米粒子的存在也提高了光激發(fā)電子的含量和轉移效率。 此外,在這種固-液模式下,通過調節(jié)溶劑和犧牲劑的比例和類型,可以選擇性地調節(jié)質子和CO2的還原途徑。這項工作揭示了原子配位環(huán)境的精確和最優(yōu)控制,以實現(xiàn)催化劑的高活性和高選擇性,并進一步提供了一種先進的策略,以優(yōu)化發(fā)展不對稱金屬SA位點與金屬納米粒子的廣泛光催化應用。 Atomic Cobalt-Silver Dual-Metal Sites Confined on Carbon Nitride with Synergistic Ag Nanoparticles for Enhanced CO2 Photoreduction, ACS Nano, 2023, DOI: 10.1021/acsnano.3c03176. https://doi.org/10.1021/acsnano.3c03176. 原創(chuàng)文章,作者:Gloria,如若轉載,請注明來源華算科技,注明出處:http://www.xiubac.cn/index.php/2023/10/04/7744674b34/ 催化 贊 (0) 0 生成海報 相關推薦 ?Carbon Energy:從根本上理解氧化亞硅/石墨復合負極的異質物理行為 2023年10月7日 美國兩院院士,中國長江學者,又雙叒叕發(fā)Nature了! 2024年6月6日 朱俊武/付永勝Adv. Sci.:π-d共軛導電MOF促進鋰硫電池中多硫化物轉化 2023年10月7日 南方科大譚斌Science:實驗和理論計算共同驗證,挑戰(zhàn)60年未解科學難題 2023年12月1日 大連理工大學「國家杰青」團隊,唯一單位新發(fā)Nature子刊! 2024年6月2日 李洪森/余桂華,最新Angew! 2023年12月27日